yí
zhǐ
qì
shǐ
颐
指
气
使
感情色彩: 贬义词
【解释】:颐指:动下巴示意,指挥别人;气使:用神情气色支使人。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。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。
【出自】: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家富势足,目指气使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昭宣帝天佑二年》:“见朝士,皆颐指气使,旁若无人。”
【示例】:他~,心狠手辣。 <br>◎林平《从夏三虫说开去》
【语法】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故事
唐朝末年,政治日益腐败,各地藩镇割据,互相攻杀。以镇压黄巢起义军发家的节度使朱温以汴州为中心,逐渐占领中原广大地区,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。
朱温有个名叫李振的心腹谋士。此人生性残暴,为人阴险。他年轻时曾几次参加进士考试,都未被录取,因此对朝廷大臣们怀恨在心。
公元900年,宦官刘季述乘昭宗酒醉发动政变,废黜了昭宗,立太子李裕为帝。然后,他派人去汴州,请朱温予以支持。李振献计,让朱温以勤王为名消灭宦官,以便控制朝廷。
朱温采纳了李振的意见,派他去京城长安联络宰相崔胤共谋大事。不久,崔胤调兵冲进宫中杀了刘季述,恢复了昭帝的帝位。朱温因功被封为梁王,从此对李振更加信任。
公元904年,朱温又杀了崔胤和他的亲信人员,并胁迫昭宗迁都洛阳。从此,昭宗便成了傀儡天子,李振作为心腹亲信,常被派去洛阳窥察昭宗和其他大臣的动静。
李振小人得志,趾高气扬,目中无人,颐指气使。每次他到洛阳,总要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贬掉几个。因此,朝臣们在背后称他为“鸱枭”(猫头鹰)。
公元905年,朱温指使李振勾结宰相柳璨把30多名大臣降职贬往外地。李振想起过去屡试不第,就把满腹怨气发泄在这些大臣身上,给他们扣上浮薄的罪名,全部投入黄河中淹死。
公元907年,朱温灭唐称帝,建立后梁政权。李振因功当上了户部尚书,气焰更加嚣张。但仅过了17年,后梁便被后唐所灭,李振被满门抄斩。
后来,人们便用“颐指气使”这个成语,来指用下巴的动向和盛气凌人的态度来指挥别人。
成语出自:《旧五代史·梁书·李振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