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ēi
shuǐ
chē
xīn
杯
水
车
薪
感情色彩: 褒义词
【解释】: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。比喻力量太小,解决不了问题。
【出自】: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今之为人者,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。”
【示例】:有新债未动毫分的,除了承许夏鼎三十两外,大有~之状。 <br>◎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七十四回
【语法】:复句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;表示力量微小不能解决问题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故事
孟子,名轲,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,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。
孟子生活的时代,诸侯之间战争不断,百姓遭受暴虐的统治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,以“仁”为主导思想,主张推行王道,反对霸道,呼吁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实施“仁政”。他带着学生,到过齐、宋、邹、鲁、滕、梁等国,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。
孟子希望实施仁政的主张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要求,但在当时诸侯混战的条件下是难以推行的。
有一次,他的学生就宣扬“仁”究竟有没有用提出疑问,孟子回答说:
“仁一定能胜过不仁,这就好比水一定能扑灭火一样,是不容置疑的。现在有些行仁的人,好像用一小杯水去救一车柴草燃烧起来的火焰,那当然是不会成功的;如果因为这杯水没有扑灭火焰,就认为水是不能扑灭火的,那么这些人实际上就和暴虐不仁的人相同了,结果连他们原先已行的一点点仁也会消失的。”
孟子用“杯水虽然不能扑灭车薪之火,但水毕竟能灭火”这个浅显的道理作比喻,说明“仁一定会战胜不仁”。然而,尽管他奔走几十年,还是没有能够在诸侯中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。
后来,“杯水车薪”这一成语,用来比喻力量微小,无济于事。
成语出自:《孟子·告子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