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ǎn
cǎo
chú
gēn
斩
草
除
根
感情色彩: 褒义词
【解释】:除草时要连根除掉,使草不能再长。比喻除去祸根,以免后患。
【出自】: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“为国家者,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,芟夷蕰崇之,绝其本根,勿使能殖,则善者信矣。”北齐·魏收《为侯景叛移梁朝文》:“若抽薪止沸,剪草除根。”
【示例】:~,萌芽不发;斩草若不除根,春至萌芽再发。 <br>◎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三十七
【语法】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彻底成事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故事
春秋时,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。
公元前719年,陈国和卫国联合起来讨伐邻国郑国。这时,郑国的实力较弱。郑国的国君郑庄公请求和陈桓公讲和,但陈桓公不答应。
陈桓公的弟弟公子佗五父劝谏说:“亲近仁义,与邻国友好,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。郑庄公既然求和,我们还是答应他的要求,与郑国睦邻友好吧!”
可陈桓公不听。他生气地说:“宋国和卫国很强大,我们只要和它们友好,还怕什么小小的郑国!”
于是,陈桓公和卫国联合,把郑国打得大败。
可是两年以后,公元717年,郑国经过励精图治,变得强大起来。郑庄公为了报仇,出兵攻打陈国。陈国大败,可宋国、卫国见了,却坐视不救。
后来,撰写《左传》的史官对此评论说:“善的东西不可丢失,恶的东西不可滋长,这是对陈桓公说的。他助长了恶而不悔改,便自取其祸。所以,我们见了恶,就要像农夫在耕田中除杂草一样,一定要斩草除根,不让它再生长。恶去除了,善也就能得到发展了。”
后来,“斩草除根”这一成语,用来比喻彻底除掉祸根,不留后患。
成语出自: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