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íng
zhèng
yán
shùn
名
正
言
顺
感情色彩: 褒义词
【解释】:名:名分,名义;顺:合理、顺当。原指名分正当,说话合理。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,道理也说得通。
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子路》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利。”
【示例】:待小生得官回来,谐两姓之好,却不~。 <br>◎元·郑德辉《倩女离魂》第二折
【语法】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褒义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故事
公元前496年,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(最高法官),代理相国职务。他尽心尽力,大大改变了鲁国的风俗。
孔子的成就使齐国国君景公感到害怕,就特地挑选了八十个美貌的歌伎送给鲁定公,意在腐蚀鲁君的意志。这一计果然奏效,鲁定公整天沉湎于歌舞淫乐中,连上朝也不去了。
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失望,就在学生子路的建议下,去了卫国。卫灵公久闻孔子大名,对他十分欢迎,给他和在鲁国一样多的俸禄。
孔子的学生们见老师有了落脚之处,都很高兴,就问孔子,如果做了卫国的执政官,首先做些什么。孔子回答说:“我认为首先要讲究纠正名分,做到名正言顺。就是说,名义要正当,说话要合理,才会获得百姓的信赖。”
不料,卫灵公欢迎孔子的话,不过是一时说了,并没有重用孔子。孔子在卫国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,不由十分懊丧。
不久,有人在卫灵公前说了孔子不少坏话,孔子在卫国无法容身,只得离开了。
后来,人们就用“名正言顺”这个成语,来表示所做的事情理由正当而充分。
成语出自:《论语·子路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