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ì
bù
liǎng
lì
势
不
两
立
感情色彩: 褒义词
【解释】:两立:双方并立。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。比喻矛盾不可调和。
【出自】: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,楚强则秦弱,楚弱则秦强,此其势不两立。”
【示例】: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!几番来搅扰,与他~! <br>◎清·陈忱《水浒后传》第二十回
【语法】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与事物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故事
战国时代,秦国经过商鞅变法,迅速强大起来,一跃而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。
秦国强盛,称霸天下的野心也一天天膨胀,这就对崤山以东的六国构成了威胁。六国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,建立起北连燕国,南连楚国的统一战线,采取“合众弱以攻一强”的策略。
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。因为当时六国的土地总面积五倍于秦,总兵力十倍于秦,只要坚持合纵,就能有效地阻止秦国吞并天下。
政治活动家苏秦积极参与合纵缔交的活动。他奔波于各国之间,凭借雄辩的口才,终于成功,并获得了六国拜相的最高荣誉。
苏秦来到楚国,对楚威王侃侃而谈,分析了楚国是否参加合纵的利弊得失。他说:“楚国是天下的大国,楚王是天下的贤王,秦国最怕的就是楚国。楚国强了秦国必然弱,楚国弱了那秦国就会强,其势不能并存,所以秦国把楚国当作劲敌。”
楚威王沉思着苏秦说的道理。苏秦又说:“我以为,大王不如参加合纵,使秦国孤立。合纵,楚国仍是大国。否则,秦国用连横政策各个击破,以逞称霸野心,到那时,楚国也就保不住了。”
一番话打动了楚威王。楚威王深为秦国的扩张野心忧虑:楚国与秦国边界相连,秦国早就想占领巴蜀,并吞汉中了。从实力来看,楚国不是秦国对手,用武力战胜秦国是不可能的。在势不两立的情况下,楚国要自立、图强,只有同诸侯各国联合抗秦。于是,楚威王答应苏秦,参加合纵。
可是在实际上,六国之间存在着矛盾,都想乘机在参与国方面得些便宜,所以纵约极不稳固。苏秦苦心组织的合纵前后只有三年便解散了。后来楚国因受张仪欺骗,一怒而发兵攻秦,大败。楚怀王又被扣留在秦国,从此楚国衰弱不能再振,完全符合苏秦“楚弱则秦强,势不两立”的论断。“势不两立”是说敌对双方矛盾尖锐,其势不能并存。也比喻矛盾不可调和。
成语出自:《战国策·楚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