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ǎng
tóng
fá
yì
党
同
伐
异
感情色彩: 贬义词
【解释】:伐:讨伐,攻击。指结帮分派,偏向同伙,打击不同意见的人。
【出自】: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自武帝以后,崇尚儒学,怀经协术,所在雾会。至有石渠分争之论,党同伐异之说。”
【示例】:读者幸勿比例惴测,谓此事为某人写照,此名为某人化身,致生种种~意见。 <br>◎清·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·绪言》
【语法】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,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故事
汉武帝时,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,社会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的建议,规定只有精通儒家学说的人,才能被举荐做官。
于是,汉武帝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等五部儒家著作奉为经典,称为五经,并在当时的太学中设立五经博士,专门向太学生们教授五经,学生考得好的可以做官,成绩优秀的可做大官。在太学中,太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三千人。
到汉宣帝刘询的时候,儒家学说更为盛行。刘询自己身受儒家学说的熏陶,又召请名儒萧望之进宫教授太子。但由于当时儒生们对《五经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,汉宣帝决定五部经典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讨论。
汉宣帝甘露三年(公元前51年),汉宣帝派太子太傅萧望之主持,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“石渠阁”举行了一次大讨论。在讨论过程中,儒生们把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看成是自己的同党,把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称为异党,同党们团结起来,一起对异党进行讨伐。所以,《后汉书》的作者范晔在评论这种现象时,称之为“党同伐异”。
后来,“党同伐异”这一成语,用来形容偏袒同党,攻击异己。
成语出自: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