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àng
huà
感情色彩: 褒义词
【解释】: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。比喻单纯模仿,没有创新。
【出自】: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卷一:“颇闻翰林草制,皆捡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诊样画葫芦耳,何宣力之有?”
【示例】:侄女既不认得,又不知从何下笔,只好~,细细临写。 <br>◎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八回
【语法】:偏正式;作谓语、状语;比喻单纯模仿

近义词

反义词

成语故事

北宋初期,宋太祖赵匡胤留用了一些后周的官员,陶谷便是其中之一。他被留在翰林院里供职,并未受到重用,心里很不平衡。

原来,陶谷从小聪明,十岁便能写出好文章。但他为人阴险狡诈,一心想往上爬。公元936年,陶谷在单州当官,给宰相李崧写了封自荐信。李崧很欣赏他的文学才能,就推荐他升任知制诰,负责起草诏令。

后晋灭亡时,李崧等大臣被契丹王带往北方,第二年才放他们回来。这时,刘知远已在汴京建立了后汉政权,宰相苏逢吉则霸占了李崧的旧宅和土地。尽管李崧毫无怨言,但苏逢吉仍很疑忌他。陶谷乘机诬蔑李崧,以讨好苏逢吉。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陶谷的卑劣手法十分鄙视。

后汉灭亡后,陶谷在后周继续受到重用。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后,了解了陶谷的为人,就不再重用他了。

陶谷缺乏自知之明,自以为当朝的大臣们都比不上自己。于是,他托请几位相好的大臣在宋太祖面前推荐自己。这些大臣便对太祖说:“陶谷在翰林院里起草了很多重要的诏书,立下了大功,应加以重用。”

太祖听了笑笑说:“翰林院起草诏令,都是参照从前的旧本写的,不过改换了一些词。‘依样画葫芦’而已,根本谈不上出了大力。”

陶谷得知后,很不服气,提笔写了一首诗。

官职须由生处有,

文章不管用时无。

堪笑翰林陶学士,

年年依样画葫芦。

太祖听到这首满腹牢骚的诗后,对陶谷更加反感,决心再也不用他了。

后来,人们便用“依样画葫芦”这个成语,来比喻照着样子模仿,缺乏创造性。

成语出自: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

版权所有 © 2025 聚全网 保留所有权利